AI創造音樂衝擊實體作曲家,Spotify如何導正版權問題?

/
/
AI創造音樂衝擊實體作曲家,Spotify如何導正版權問題?
Ai Music Creator Impact

“AI生成音樂湧入Spotify,原創者憂心與真實作品的競爭問題”

Spotify上出現的更多AI生成的音樂已經引起創作者們的擔憂,他們認為這與真實的音樂創作形成競爭。

我們現在有至少三個主要的AI工具在文本到音頻(或者,更准確地說,文本到音樂)領域:Udio、Suno和Limewire。

雖然音樂製作自20世紀80和90年代以來已大大普及化,但任何人現在都可以在幾秒鐘內製作出自然的音樂。

從那裡,只需要幾個步驟就可以將其上傳到串流平台並進行變現。

前Stability Audio團隊的領導者Ed Newton-Rex,他現在已成為了由生成型AI公司正確授權數據的堅定倡導者,他揭示了一些明顯是由AI生成,而且累積了數千次聆聽量的歌曲。

Spotify正在推薦由可能未經版權音樂許可訓練的AI模型製作的AI音樂,這位“藝術家”的月聽眾人數為24萬,頂級曲目的串流量達到了50萬次。

這搶了人類音樂家的版權收入池。

這是音樂產業所面臨的一個存在的挑戰的證據。

正如Newton-Rex指出的,由在真實音樂上訓練的工具創建的AI生成的音樂,現在與它所產生的真實音樂競爭。這反映了視覺藝術中的一個幾乎相同的情況,如MidJourney等工具,它們在未經版權持有者許可的情況下,使用大量數據進行訓練,現在直接與平面設計等行業的藝術家競爭。

然而,不是每個人都對這樣的情況表示關注。技術的民主化對藝術的演變起到了關鍵作用,尤其是在過去的幾個世紀,從上層階級的鮮花,變成了更廣大社會可以創造和參與的東西。

人們也在問:在我們的數位時代,到底什麼是”真實”的創作?

如果AI在藝術中的角色有一定的獲准,誰決定何時它變得無法接受?

人們應該對使用AI的創作者進行一種不加限制的道德判斷嗎?這是可行或有用的嗎?

然而,對許多人來說,最關鍵的是,AI公司並未為他們用來建立模型的數據付費。至少在這一點上,這似乎相當明確。

Spotify和其他串流音樂公司將指引未來

這裡最簡單的解決方案是對AI生成的音樂進行取消變現或甚至下架處理。

Spotify、唱片公司和大型藝術家對未來的影響最大。然而,採取嚴苛的措施來終止AI在音樂中的使用是不切實際的。

2023年底,Spotify備受爭議,當時Spotify報導刪除了由AI音樂生成器Boomy上傳的上萬首AI生成的歌曲。

這個決定是由於人們懷疑機器人被用來人工膨脹這些曲目的播放數,這顯示了串流服務在確保人類創作者能得到公正的報酬,同時還要對抗假流量和由機器人驅動的版權收入池操作的挑戰。

過去,Spotify取下了AI生成的歌曲 “Heart on My Sleeve”,這首歌曲未經他們的許可就使用了磯邊和The Weeknd的聲音。”Heart on My Sleeve”後來被拒絕了作為格萊美獎的候選。

在音樂中,AI有三種不同的應用:增強音樂製作的工具,模仿真實藝術家的工具(這並不支持Spotify),複雜的種類,其中AI所做成的音樂明顯受到真實藝術家的影響,但並未直接模仿他們。

隨著Suno和Udio這樣的工具改進文本到音頻技術,人們對AI對音樂工業的影響的疑慮繼續增加。

2024年4月,包括Billie Eilish, Nicki Minaj, Pearl Jam, R.E.M, Chase & Status和 Jon Bon Jovi在內的超過200位知名藝術家,發誓要正面對AI音樂,同時美國SAG-AFTRA表演者工會策劃與唱片公司談判,為藝術家預謀來自AI音樂的保護。

還有一個方式就是這些大藝術家將在AI音樂時代持有更多的權力。

他們有眼睛和誘耳可以觀察到由他們的資源創建的AI音樂,他們有奮扎可以追究訴訟,並對唱片公司有影響力。

已經有些藝術家與公司達成協議,利用他們的音樂資產變現給AI工具。T-Pain、John Legend和其他七位藝術家達成協議,將YouTube的他們的聲音作為一種短片特色,”為音樂的未來打造AI”。

所有這些中只有一個確定的東西,小型獨立音樂製作者年資比較少將在其他人之前感受到AI生成音樂的魄力。

Spotify

Spotify平台上的AI產生的音樂越來越多,創作者擔心這將與他們的真實作品產生競爭。

目前,至少有三大主要的AI工具在文字轉音頻(或者更準確地說,文字轉音樂)領域:Udio、Suno和Limewire。

雖然音樂製作從1980年和90年代開始變得越來越民主化,但現在任何人都能在幾秒鐘內製作出自然的音樂。

從此之後,只需要幾步操作就可以將其上傳到串流平台進行變現。

曾是Stability Audio團隊的負責人Ed Newton-RexEd Newton-Rex,現已成為適當授權AI產生公司使用數據的堅定倡導者,他提醒我們有些明顯是AI產生的歌曲已經累積了幾千次的播放。

這證明了音樂業面臨的一項存在挑戰。正如Newton-Rex所指出的,由在真實音樂上訓練的工具創造的AI生成的音樂,現在競爭的正是它原本所創作的真實音樂。

這反映了視覺藝術中的近乎相同情況,工具如MidJourney在大量的未經版權持有者許可的數據上進行訓練,現在直接與圖形設計等行業的藝術家競爭。

然而並非每個人都對此感到擔心。科技的民主化對藝術的演變起著關鍵作用,尤其是在過去的幾個世紀,它將藝術從上層社會的領域拖入更廣泛的社會創造和參與之中。

有些人問:在我們的數位時代,什麼是「真實」的創作作品?

如果AI在藝術中的角色被允許某程度上存在,那麼誰來劃定它變得不可接受的界限呢?

我們應該對使用AI的創作者作出不加辨別的道德判斷嗎?這實際嗎?對我們有幫助嗎?

然而,許多人認為問題的關鍵是,AI公司未付費使用他們用於創建模型的數據。至少這部分看起來是相當明確的。

Spotify和其他串流公司將為此道路做出指引

其中一個最簡單的做法是取消AI生成的音樂的變現權或甚至從平台上刪除。

像Spotify這樣的主要平台、唱片公司和大藝術家在未來的軌跡上擁有最大的影響力。然而,實行嚴苛的措施來終止音樂中AI的使用是不切實際的。

在2023年年底,当它据報導移除了Boomy上傳的數以萬計的由AI生成的歌曲,Spotify成為AI音樂爭議的中心。

此舉是基於懷疑機器人人工膨脹這些曲目的播放次數,顯示了串流服務確保對人類創作者公平補償而同時打擊假串流和機器人驅動的版稅池操縱的挑戰。

這起事件之後,2023年9月有一次Scarify公開接受訪問,其首席執行委員Daniel Ek進一步闡明了該平台在AI生成的音樂上的立場。

Ek表示,儘管Spotify將繼續主持AI生成的內容,但不會支持未經真實藝術家同意就模仿他們的作品。這是Spotify刪除了AI生成的歌曲“Heart on My Sleeve”後,該歌曲擅自使用了Drake和The Weeknd的聲音,並且後來拒絕被視為格萊美的考慮。

Ek界定了音樂中AI的三種不同的應用:增強音樂製作的工具,模仿真實藝術家的工具(Spotify不支持),以及一個複雜的類別,即由AI創建的音樂明顯受到真實藝術家的影響,但不直接模仿他們。

自從像Suno和Udio這樣的工具改進了文本轉音頻技術後,對AI對音樂業影響的擔憂持續增加。

2024年4月,超過200個著名藝術家,包括Billie Eilish、Nicki Minaj、Pearl Jam、R.E.M、Chase & Status以及Jon Bon Jovi,彼此建立同盟對抗AI音樂,同時美國演員公會-AFTRA協商與唱片公司達成協議,以保護藝術家免受AI音樂之害。

這裡的另一個隱含意義是這些大藝術家在AI音樂時代將持有更多的力量。

他們有足夠的觀察力和聽力來發現由他們的作品所創作的AI音樂,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去提起訴訟,並對唱片公司產生影響。

一些藝術家已經達成了將他們的音樂資產變現給公司以用於AI工具的交易。T-Pain、John Legend和另外七位藝術家與YouTube達成了協議,讓它在Shorts中以他們的聲音為特色,“來塑造AI在音樂中的未來”。

在這一切中有一件事似乎是確定的——與其說有任何人將更早地領受AI創產音樂帶來的衝擊。

文章來源: AI產生的歌曲在Spotify上累積上千次的聆聽 appeared first on DailyAI.

AI-generated songs rack up thousands of listens on Spotify

(引文來源:完整新聞連結